首页 > > 正文

是谁向毛泽东准确、全面地介绍了鲁迅?

鲁迅的提携无疑为柔石走上革命文艺道路拓出了条宽阔大道。不久,柔石得知自己的好友冯雪峰在老家浙江义乌受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而到上海,便把这位有才华、有见识的青年文学理论家介绍给鲁迅。

“请请,快请他过来认得认得!”鲁迅听到“冯雪峰”的名字,兴奋地说,“看过他翻译的俄国文学作品,我们的《奔流》上刊登过,这是人才!”

当柔石把这个消息告诉冯雪峰后,这位后来成为共产党重要文艺领导者的浙江义乌青年激动得连声高呼。冯雪峰和鲁迅的见面,形成了联结中国共产党人与鲁迅这位文化巨匠之间的纽带。1933年冬,冯雪峰调往苏区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时,是他第一个向毛泽东准确、全面地介绍了鲁迅。毛泽东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情上的共鸣。所有这一切,柔石无疑是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样,柔石也在冯雪峰的介绍下,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他们俩从此在鲁迅身边,既是鲁迅的学生,又是鲁迅与中国革命阵营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而他们三人又是并肩战斗在文化战线的亲密师生与战友。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农民家庭。他9岁开始读私塾,后转学到县立第三高等小学,16岁考进了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这时正值“五四运动”,新观念与新文化不断涌入。冯雪峰阅读《新青年》、《新潮》等刊物,还试着写新诗,在风气保守的学校里,显得很“另类”。

冯雪峰来到杭州,考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参加了“晨光文学社”,成员包括柔石等人。文学社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思想更加解放。1922年,冯雪峰与几个朋友结成“四诗友”,出版诗集《湖畔》。《湖畔》里的诗普遍率真自然,朱自清称赞充满了“少年的气氛”,毛泽东曾专门托人带话,说冯雪峰的诗写得好。冯雪峰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

冯雪峰和毛泽东谈鲁迅,向鲁迅介绍长征。

1925年(22岁),冯雪峰和柔石等人到北京大学旁听。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大事相继发生,冯雪峰受到震撼,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国共合作破裂,在最血腥、最黑暗的时候,冯雪峰满怀悲愤,毅然决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雪峰因此被通缉,1928年初,他转移到上海,在戴望舒的帮助下,找到了安全的藏身之所。他开始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同时发展中共地下组织。在柔石引荐下,他与鲁迅相识,他成为鲁迅和中共之间的联络人。

1930年,冯雪峰以鲁迅为旗帜,建立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左联。冯雪峰任“左联”党团书记,与国民党争夺宣传阵地,对中国革命影响很大。

(1931年4月20日,冯雪峰全家与鲁迅全家摄于上海)这是唯一的鲁迅全家与友人全家的合影。

1933年11月,因遭通缉,冯雪峰被迫离开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的首都瑞金。有一天毛泽东来到冯雪峰的住处,对他说:“今天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谈地主恶霸,三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冯雪峰欣然从命,向毛泽东谈起了他与鲁迅的交往,以及如何以鲁迅为旗帜,有力推动左联的工作。

1934年,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虽然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冯雪峰走完了全部征程,他是中国文艺界少有的参加长征的人,并成为毛泽东和鲁迅神交的纽带。

1936年长征结束后,33岁的冯雪峰又回到上海主持文艺工作。他参与“国防文学”和“大众文学”的论争,把埃德加·斯诺和史沫特莱介绍到了陕北。

他又去拜访鲁迅先生,向他介绍了苏区、长征以及中共的最新政策。不久,鲁迅去世,冯雪峰怀着深情参与鲁迅葬礼的筹办。10月21日,鲁迅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数万人送葬,轰动一时。

1937年起,每年冯雪峰都为鲁迅举办纪念会,大力弘扬鲁迅精神。冯雪峰堪称是鲁迅一生重要的“好朋友”。

本文根据《革命者》(何建明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万象历史”等有关资料编写

作者:周艺丰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