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店一世界 无人是孤岛

【青春之我】

作者:庄宁

“你不带预设地走进来,遇见从未想过要翻开的书,遇见数据算法从未推送的典籍,收获满满的惊喜。”——这是我做实体书店的初衷。

我曾是图书编辑专业的学生,那时周末去逛逛街头巷尾的旧书摊,沉浸在书香笔墨间,是最大的享受。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书店工作,在那里找到了实体书店的意义——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为人们疲倦和孤独的心灵提供一处休憩的驿站。于是我决定开一家忠于理想的书店,尽管那时一些实体书店店主的信心,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左右摇摆。

庄宁,80后个性实体书店店主,稲诚及所城市书店创始人。

2014年,我在北京长安街开设了我的第一家书店。为了它,我倾尽积蓄,背上了30万元债务。最难的时候,我和六七个人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只为省几百元的房租。我把这样的经历当作财富,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如今,我已创设自己的品牌“稲诚及所”,它包含了我对书店意义的理解——“稲诚”意为“收获希望”,“及所”意为“可去之处”。开书店绝不是为了卖出多少图书或咖啡,而是在偌大的城市里构建一处空间,汇聚文字带来的归属感,传递人文交流的温度。

因书店结下的缘分,往往流淌着深沉的情感。我与很多同行是君子之交,并非简单的生意关系,我们有共同的理想、相似的观念,在遇到困难时相濡以沫、共渡难关;我与很多读者是金石之交,并非简单的卖家、买主关系,他们会把心情与我分享,会放心地把孩子留在我这里自习。

有的经历已融入我的脉搏,与我的理想一起跳动。去年疫情之初,书店门可罗雀,仅仅是房租、水电费的压力,就可能把书店压垮。就在这时,店里来了一位60多岁的女读者,话不多,但每天都选购1000元左右的书籍。一楼实在没书可挑的时候,就去二楼买些儿童读物。一天,两天,三天……连续28天。

名为购书,实为默默资助。信心不足的日子里,这位女士的身影让我们流下感激的眼泪。一天,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份茶礼感谢她,她婉言谢绝了:“我知道你的意思,这个礼物先放在这儿,来日方长。”从那以后,她再没有出现过。但这句“来日方长”一直鼓舞着我。为了他们,为了她这样的爱书人,再难也要把书店开下去。

我们开始在变中求新,与新氧生活一起创立线上美育品牌“周游博物馆”,联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尝试线上直播、公益课程、知识付费等,利用粉丝效应在线上售卖书店商品。尽管遭遇了经营“寒冬”,但我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让书店继续释放能量。

有关人和书的故事,数据算法可能无法表达、无法推送。作为心灵“充电桩”、灵魂“休息室”,我相信实体书店的价值和功能不可替代,也相信书店与读者的缘分才刚刚开始,未来可期,来日方长。

(光明日报记者李丹阳 光明日报通讯员王岚芳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