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南龙王庙 对话包头城的前世今生

南龙王庙全景

南龙王庙钟楼

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悠久的历史

南龙王庙内饰

在南龙王庙正殿西北角,一截两人合抱不住的榆树枯木,映衬着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道观。让住持徐麦涵惊讶的是,这截在南龙王庙广场施工时从地下挖出的枯木,居然在树中间的缝隙里,长出了两棵新苗。徐麦涵将此理解为祖宗对一座寺庙的重新护佑,也象征着一座寺庙如枯木再次逢春。

作为老包头最早修建的庙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位于东河槽西侧的南龙王庙在历经劫难后重现辉煌。在南龙王庙的美丽传说中,一座寺庙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A

一个古老的传说

大凡庙宇宫观,都有着美丽或者让人心生敬畏的传说,南龙王庙当然也不例外。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户贫苦农家,只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少女金凤拾到一颗果子,吃了后竟然怀孕,生下一子,头上长着小角,取名“玉龙”。玉龙十几岁时,连续三年的大旱使得附近的农民背井离乡,玉龙看到后非常着急,腾云变成一条金龙,降下雨水,从此以后人们安居乐业在此世代生活。后人为纪念玉龙和他的妈妈,在城南他们的家中建了龙王庙,即现在的南龙王庙。

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老包头所处之地,北高南低,落差极大,每逢夏季洪水暴发,常常狂流漫溢,民众深受其苦。更多的史料证明,南龙王庙是为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降福的,庙内只供龙王,由园行(解放菜园以前的行会组织)负责,菜农是主要施主。康熙五年(1666年),这里从事农耕的居民增多,它又是园行议事、祭祀之所。清咸丰年间,商业资本家兼营菜园,复盛公(乔家)在南龙王庙一带经营复盛园(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解放菜园),有数百亩水浇地种植蔬菜。另外,在南龙王庙活动的有木匠、菜农、染匠等。

提到南龙王庙,就不能不提到龙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王是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布雨,属于四灵之一(另三灵为麟、凤、龟),传说龙能兴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祈求龙王降雨是早年百姓的共同心愿,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龙王成为民间的重要神灵之一。龙王五爷,则是佛教传说中的财神,是龙王的第五子,名叫圣衍,又称广济龙王。因人们向龙五爷求财,有求必应,应之必灵,故被称为“龙五爷财神”。在民间多有寺庙供奉,最为出名的是始建于清代的山西忻州五台山的五爷庙。

南龙王庙为何供奉五爷广济龙王,其实可以追溯到老山西人的信仰,随着走西口的山西人来到包头,山西人的信仰也随之传来,他们来到包头后在这里创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想起了供奉家乡信仰的五爷广济龙王。

包头旧城以前有很多寺庙,城内有南龙王庙,瓦窑沟有北龙王庙,城外东南有转龙藏龙泉寺,西面有西脑包龙王庙。南龙王庙因为位于当初包头镇东南隅而得名,由于城北瓦窑沟建有一龙王庙,才有南北之分。

B

一段真实的记载

漫步在南龙王庙内,斑驳的院墙、屋檐上的风铃,似乎都在讲述着这个寺庙的历史和过往。

关于南龙王庙的建庙日期,“民国”时期孙斌编纂的《包头市志(1943年)》指出,南龙王庙在东门内,其庙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绥之所著《包头佛教概述》则认为南龙王庙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20世纪80年代,著名包头文史学家子厚撰写的《有关南龙王庙兴建时代的探讨》,也描述了其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到了《南龙王庙碑文》和《重修南龙王庙小记》,证明碑文出自光绪元年(1875年)。

光绪元年(1875年)所立修葺碑《小记》云:“镇(包头镇)之东南隅,旧有龙王庙一楹,系土默特蒙古所建。不知建于何时,有康熙五年补修匾额,越乾隆间,农民渐集,益以禅房、山门、钟鼓乐楼……”等语。据此可知,早在康熙五年(1666年)之前就已建庙。《碑文》还记载, “新庙肇于康熙,修于乾隆,迄今二百余年矣”。从这两段碑文看,南龙王庙应该修建于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年之间,也就是1662年至1665年之间。另有碑文记载:太平之世,五风十雨。是知万物非雨不生,非风不畅。而农家之资风雨为尤切。包镇旧有龙王庙,为农民祈雨之所,先辈建之于东南巽地,以主风神以降雨,亦此意欤?然庙肇于康熙,修于乾隆,迄今二百余年矣。

包头民俗专家柳陆先生曾在《老包头寺庙文化》一书中认为,南龙王庙的建庙时间可以推算到明后期阿勒坦汗时代,康熙年间修庙,后又经过多次重修。曾存清康熙五年补修匾额,乾隆年间有正殿三门,东西禅房各五间,还有山门、钟鼓楼等。

南龙王庙一带紧贴东河,山西晋商走西口因此地水源较足而在此繁衍生息,为山西晋商发源之地。各行各业的商人也都在庙内供奉自己的行业祖师,如染布业的祖师梅葛二仙,医药业的祖师轩辕黄帝,建筑业的祖师鲁班等等,使得南龙王庙的信仰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和谐康泰。

值得一提的是,南龙王庙在修建过程中,从地下挖出了两件宝,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座寺庙的古老历史。2015年6月27日,正在院内施工的众人挖出一方青石,虽有泥土遮掩,但隐约可以看出上面凿刻的八卦图形。徐麦涵清洗后发现,这块青石竟是一幅完整无损的八卦图;也是在寺庙重修过程中,工人们在地下挖出了一截粗壮的枯木,徐麦涵将枯木立于正殿西北角,一场透雨过后,枯木里竟然长出了两棵榆树青苗。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麦涵得到了一件从南龙王庙流失的清代香炉,经过考证,这个香炉来自山西祁县,当年,包头商界巨头乔家“复”字号因抵债而得到南龙王庙南侧的一大片菜园,命名“复盛园”,专门种植蔬菜。乔家特意从山西老家送来一尊香炉,供在南龙王庙的香案之上,用以彰显乔家的地位与气派。在“包头城内南龙王庙碑文”的布施芳名之中,赫然刻有“复盛园”的字样。

青石八卦图、老榆树、清代香炉也成为如今南龙王庙的三宝。

C

一座寺庙的涅槃

钟磬声起,经幡飘动,正殿内的五爷广济龙王、药王、月老静静“注视”着庙内的香客来来往往,庙与人一样,都难免历经岁月的磨难。南龙王庙也不例外,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它曾作为菜园、作为仓库而暂存于世,但是在风雨之后,迎来了新的生命。因为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让这座寺庙遭到了轮番破坏,建国后,南龙王庙改为“解放菜园”。2015年之前,南龙王庙还在包头橡胶厂之内,房子年久失修。“我刚来的时候这儿只有空房子,四合院的主体建筑还在,但是里面连一张纸都没有了,满眼的破败与凌乱,令人不禁唏嘘。”南龙王庙住持徐麦涵介绍,在过去,南龙王庙曾是老包头人祈雨祈求丰收的一个处所,走西口的晋商围绕着这里唱社戏、办庙会,可以说这里是老包头的商业繁荣之地。

寺庙的兴盛,带来的是庙会和社戏的兴盛。这种庙会一直延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经久不衰。

老包头庙会最盛在财神庙、禹王庙(禹王庙后来在黄河改道时被河水冲塌),南龙王庙则在每年夏季有两次庙会,一是园行和农圃社举办的社戏,另一次是鲁班社的社戏,除此之外,遇到荒年恶月,园行和农圃社便在南龙王庙举办特殊的庙会。

包头历史学家张贵在《河水集》中描述,在南龙王庙祭拜祖师、酬神献戏的主要有六社,分别为农历三月十六的义和社(造纸业)、三月十八的集义社(靴鞋业)、三月二十的麻绳社(麻绳业)、五月十三的成衣社(缝纫业)、六月十二的源全社(菜园)和六月二十的鲁班社(木匠)。

2014年左右,中国道教协会决意在包头重新建立道教协会,恢复南龙王庙宗教场所性质。包头市积极落实政策,将南龙王庙归还中国道教协会。

作为包头人的徐麦涵,带着18位年轻道长主持南龙王庙的改建工作。“这里空了40多年,有很多人想做没做成,我来之后做成了,感觉祖宗在冥冥之中等我呢。”徐麦涵说。2016年3月,南龙王庙正式改建完成,随后他们开始着手准备筹办恢复南龙王庙庙会。当年6月15日,南龙王庙戏台、广场施工完毕。两天后,首届南龙王庙恢复百年庙会文化艺术节在东河区南龙王庙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如今,南龙王庙庙会每年都会在五爷诞辰之日如期举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

南龙王庙大约有一千多平方米,有正殿三门,东、西侧殿各一门,还有前殿、钟楼等。正殿供奉有广济龙王、药王、月老,正殿的东、西两面各供有关帝圣君和文昌帝君,东、西侧殿各供奉有正一派祖师张天师、黑老太太、注生娘娘等诸位神仙。

如今的南龙王庙,香火不断,庙宇宽敞,南龙王庙广场也成了很多市民散步休闲的去处。拿出南龙王庙恢复宗教场所前后对比照片,剥蚀了彩绘的雕梁画栋,坍塌了凌空的挑角飞檐,或殿倾屋塌,或断壁残垣,满院残砖烂瓦,有谁又能想到曾经被当作橡胶厂库房的那个南龙王庙呢?(策划张一舟 马晓梅 尤允庆  记者陈继胜 李亚强摄影李强)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