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乡村四月闲人少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是宋人翁卷笔下的江南农村风光。四月的江南已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草木葳蕤绿意葱茏,在天光日色辉映下,波光粼粼的稻田仿佛一面又一面镜子。而这个时候的塞北才是绿柳才黄半未匀,早晚时节余寒犹厉。但这个时节南北农村都一样——乡村四月闲人少,南国要养蚕插秧,北国要翻地耕田。

每年的五一节前后,正好是村里播种的时候。现在有了各种机械,虽然种田省了许多人工,但也得依时按候播种。在土默川农村,大约在农历三月中旬开始用黄河水春灌,五一节前后农历刚刚进入四月,就开始种地了。现在土默川种植最多的大田作物是玉米,其他作物已经很少种植了。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在家种地的农民也主要靠农业机械,所以好多农民开始包地种植,一包就是上百亩。庄户人不能图省心,忙是正道,忙才能有好光景,只有贪心地种地才能开心地过日子。

想一想我那些父辈和祖辈,他们那个时候全靠人力和畜力来种地,那种农忙才叫苦和累呢。那时农历三四月耕种时节才叫个忙呢,过罢正月早早用橛子把粪堆刨开,或把羊圈里的羊粪刨出来,有时圈里的粪土冻得结实,一橛头下去只能崩起一小块儿,春耕前要把这些农家肥用小车拉到地里。耕地的时候,我见过父亲用马拉犁费力地犁地,这个活儿非常辛苦,一手吃力地扶着犁,一手执鞭吆喝着牛马,到了地头得双手吃力地把犁提起来转向,我看到了父亲手上用力时鼓起的青筋。

犁耕后的土地还得耙几遍才能疏松土壤,把耕地里的大土坷垃弄碎,可以保蓄水分并使土壤积温。耙是为了把土块弄碎的农具,是一个约七尺长二尺宽的长方型木框,在木框的一侧安装上一寸半长的铁制耙齿。耙地的时候装耙齿的一面向下,人站在木框的另一面增加重量,牛马拉着耙往前拉,有时要耙好几遍才能把地耙好。一些胶性的土地上有非常结实的大土坷垃,得用锤子敲碎,用力甩一天锤子可是累人的农活。耙起来的草根柴禾都要捡到地畔上,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土地黑油油的,恨不得攥一把贴在心窝窝上。只等种子播下长出万颗子,长出庄户人憋了整个冬天的希望。对于农民,没有比土地更亲近更可敬的东西了,它值得一个农民一生为它倾注心血和体力。

终于该播种了,这个三四月间犁耙耕是连贯的,几乎没有歇空。我见过父亲他们用古老的三脚腿耧来种地,这种耧除了耧铧是铁制的,其他耧的样杆、腿、斗、凤凰台(耧斗的座板)、漏籽筒等部件都是木制的。因为凤凰台和耧腿吃力容易损坏,所以要用榆木和水曲柳等为材料,

其他部件一般用杨木制成。耧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和覆土,播种的时候得需要好几个人和至少两套牛犋配合,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之初,种地时也得互相帮忙才能完美地完成播种这件大事情。播种的时候一个人吆喝着牛马在前,另一个人在后边扶耧播种,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光有力气就行,往往要请多年的种地老把式来扶耧,父亲当年算后街上好种地的,种地的时候经常扶着耧抖动,让糜黍的种子播下去,眼睛要密切地关注着籽眼的下种情况。

和耧配套播种的农具是砬砘。耧播种完毕后,另一个人牵着牛马紧跟在耧后面,细心地把垄沟里的土壤压实,才能保墒积温,让种子好早日发芽。砬砘由三个石饼状的轱辘穿在木轴上,轱辘的间距和耧腿的间距一样。耧在前播种,砬砘在后默契地配合压实垄沟,所以土默川农村有句俗语叫“砬砘不能跑在耧前头”,比喻长幼有序不能走样。播种小麦和莜麦要在清明节前几天播完,这样的夏田耐旱产量高,糜黍等秋田作物的播种则在谷雨后的四月初或中旬。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能用耧播,点瓜种豆各有各的种法。我清楚地记得和父母亲一起去点种芸豆和玉米,趷蹲在地上用铲子点种,时间长了腰酸背疼。

庄户人讲究种子要入土为安的。只有播种完了心里才踏实安然,才会生起丰收的梦想,所以播种完后,了却一桩大事的庄户人会饮酒庆祝的。乡村四月闲人少,只有种完了田才能偷闲一下,从供销社打一些散装白酒,有条件时再买些熟肉,互相帮衬着种地的几个人高兴地把酒话桑麻,预测着一年的收成。

只要播下种子,这一夏一秋就没个闲的时候。出苗以后就得锄好几遍,“锄头自带三分水”,锄不好庄稼就长不好,就会“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还要浇水、除害虫等,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父亲称种庄稼为“务艺”庄稼,就是侍弄、呵护的意思,我开始以为是方言,后来才知是古语。《诗经》里便有“自昔何为,我艺黍稷”“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的诗句,这“艺”字便和“务艺”一个意思。土地是一张画卷,需要庄稼来增添颜色和生机,农民就是“务艺”庄稼的艺术家,在泥土上涂抺生机的艺术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那么五月呢?白居易说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忙才是田野上最美的风景,你看“谷雨催秧蚕再眠,采桑女伴罢秋千。前村亦少游人到,牛歇浓阴人饷田。”多么美啊!你看“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五谷来得多么不易啊!

“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已经到了塞外的耕种时节,农忙处处扶犁雨,让田野在农民的忙碌中迎来生机,迎来丰收。(殷耀)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