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辉煌岁月留痕与独特精彩记录

阅读《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就像一下子被带到上世纪80年代。那是文学的辉煌年代,文学不但没有“失去轰动效应”,而且还处于社会关注的中心;《小说月报》最高的月发行量是180万册;作家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王蒙、张贤亮、蒋子龙、冯骥才等著名作家都是我们中文系大学生的偶像。汪兆骞的这本《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仿佛真实地回放了上世纪80年代作家群体的录像,使我们重新感受到他们的激情、光荣与梦想。

文学是人类生存历史的写照。20世纪80年代作家的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古老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部部宏大的叙事。汪兆骞精心选取了22位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讲述了他们的代表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成名之路和人生故事,让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重温那个时代的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汪兆骞是一位合格的时代见证者,他既具有现实的精神原则,又具有历史主义的深邃眼光。他把自己熟悉的作家历数家珍般讲述,他们的创作经历,他们的苦闷踌躇以及他们成功后的喜悦,甚至他们起步阶段吃方便面的镜头等,真实可信地告诉我们,著名作家也有被退稿的经历,名著也曾明珠暗投,经典或险被遗忘。

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身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越”位置,曾任《当代》杂志编辑和副主编的汪兆骞跟各位“大咖”级作家非常熟稔。汪兆骞与陈忠实于上世纪80年代相识,1987年,陈忠实对一位文友说:“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了可当枕头的书,这辈子算白活了!”直到1992年,陈忠实打电话给《当代》,说有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脱稿。希望《当代》派人去取。1993年,《当代》分两期刊出《白鹿原》,整个文坛轰动。

汪兆骞与王蒙还有过两年的师生情谊。1962年9月,王蒙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做助教。其时,汪兆骞是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当王蒙经历磨难后重返文坛时,汪兆骞亲手负责编辑了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汪兆骞认为王蒙的季节系列“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史、灵魂史”。汪兆骞评价王蒙,他一路高歌,一路风尘,一路风景,四季奇花,最终收获了人生的甜蜜,令人慨叹不已!

汪兆骞与22位代表作家,无论是陈忠实、王蒙,还是莫言、蒋子龙、梁晓声、张抗抗、铁凝、阿来等,既有工作上的往来,又是朋友,书中所写的不仅是编辑与作家的故事,也是当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充满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深度,令人深思。

特别有意思的是,汪兆骞写路遥的一章“桃花无言一队春”,揭秘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被《当代》杂志退稿的经历。本来,路遥在《当代》老主编秦兆阳先生手把手的传教下,修改了6万字的《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在《当代》上,秦兆阳还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致路遥同志》,推荐此作。次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当代》又发表了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得《当代》当年优秀作品奖。路遥也说:“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之后,路遥的《人生》又获得1981年—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当代》新来的编辑到西安组稿,终于拿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手稿。然而,《平凡的世界》最终在《花城》刊登。在这期间,这份手稿又经历了什么?其中的故事极具吸引力。

很多作家的成名作,获奖作品都是出自汪兆骞之手,在接受稿件,提出意见、修改定稿、圈阅刊发的过程中,他既是当事人,又是讲述者。如今,这样的当事人和讲述者越来越稀少了,也因此更加弥足珍贵。

很明显,汪兆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代生活的鲜活范本,而且为我们部分重现了更久远的社会生活图景,勾画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学画卷,直抵读者的心灵。 (周纪鸿)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