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陆游《示儿》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的故事。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方的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后,南宋小朝廷偏安在南方苟延残喘。在这个历史时代,多少有志者为收复北方河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示儿》这首诗相当于遗嘱,诗人嘱咐儿子们说:哪天收复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你们一定要告诉你们死去的爸爸呀!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1.初入仕途,便遭受秦桧的打击。

这里说的秦桧,就是人们都知道的陷害岳飞的那个人,是当时主和派(即投降派)中的代表人物。年轻时的陆游,荫补登仕郎(因父亲陆宰是做官的,所以被赐了一个“登仕郎”的小官)。后来,二十大几的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试”(宋代规定,现任官员或有爵禄的人可以参加的进士考试),考了头名,与他同时参加考试的秦桧之孙秦埙考了第二名。当时秦桧是宰相,当然一肚子不高兴。

第二年,礼部复试,陆游仍然名列前茅。可秦桧害怕陆游影响了他孙子秦埙的前途,便借口陆游在考卷中有“喜论恢复”(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内容,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此后,陆游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直到他38岁时,由于他的诗写得好,宋孝宗才赐他一个进士出身。

2.英雄无用武之地。

46岁的陆游被朝廷起用为夔(kuí)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宋代的通判是指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诸多政务的官员,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后来,被一位主战的爱国将领王炎招为幕府(相当于一个参谋)。他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可以实现他效力沙场、为国雪耻的愿望了。当时,好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跃马驰骋与挥刀舞剑的身影。但是,当时朝中投降派还是大权在握,最终王炎被调回京城,幕府也被驱散了。后来,陆游虽然又官至礼部郎中(大概相当于当今在部长领导下的管文教的局级官员),但最终由于主战,被罢官。罢官后的20多年,一直在老家山阴闲居,享年86岁。陆游终生主战,期待“王师”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然而一直到逝世,也未能看到。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就有九千多首。

3.陆游、唐婉的《钗头凤》。

唐婉原是陆游的妻子,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尤其在诗词上,二人心心相印,夫唱妇随,生活得十分幸福。不料,他的母亲请庵中尼姑算了一卦,说陆游和唐婉八字不合,以后凶多吉少。结果,逼着陆游休妻,把唐婉送回了娘家。

后来,陆游礼部复试时,因受秦桧打击落榜,他郁郁不乐地回到家乡。一个春天的晌午,陆游漫步于禹迹寺的沈园,居然与唐婉邂逅。由于大家可以想到的原因,他们只能眉目传情片刻。离开沈园时,陆游在粉壁上写了一首词牌为《钗头凤》的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不久,唐婉看到了这首词,她也在旁边和词一首,词曰:“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笔者所以写了上述几个故事,只是想抽出几根与作者有关的线头来,以供对陆游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二、部分词语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3.但:只是。

4.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5.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6.北定:将北方平定。

7.中原:诗中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8.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9.乃翁:你的父亲。乃,你或你们,代词;翁,这里指父亲。

三、赏析这首诗。

首先,讲讲《示儿》这个诗题。这里的“儿”字,是指陆游所有的儿子;因为据当代学者于北山之《陆游年谱》所考,陆游共有7个儿子。于是,这首诗最后一句的“乃翁”,也不应理解为“你的父亲”,而应译作“你们的父亲”。

其次,请允许两句为一组,讲讲笔者的粗浅理解。

1.前两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语言本身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所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这里,就以这两句诗为例,试讲讲拙见。

一是反衬法。按理说,既然本来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应该老老实实等着那天的到来,或者在有口气的时候,同孩子们说点家里的事情。可是,诗人对这一切都不想,也不说,却是在离开世界之前,为“九州”尚未统一而伤悲。这说明,诗人是用前一句来反衬后一句的。他所以用反衬的语言艺术,不是有意追求形式的独特,而是他觉得只有用这种艺术形式,才能痛痛快快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浓浓爱国之情。

二是炼字法。这首词中的“元”与“空”两个字都用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恕笔者偷个懒吧。下面仅就“但”与“悲”字的妙用,谈谈浅见。

“但”,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转折连词“但是”,它是“只是”或“单是”的意思。诗人用这个“但”字,在告诉读者:临终时一切他都不想,唯一挂在他心上的就是“九州同”这件事。

“悲”字,更有移情之作用,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你看,受到秦桧的打击,他不悲;蒙受了爱情的痛苦,他不悲;被欺负、被罢官,他不悲;他悲的只是“不见九州同”啊!一个“悲”字,其中蕴含着的感情之复杂之沉重,比之李煜、比之李清照自不必说,而他的“悲”所激荡着的心海,恐怕不啻屈原之汨罗江水。所以,笔者觉得此诗中的“悲”字,应是全诗的诗眼。

2.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诗主要运用的语言艺术,一是承上启下,二是前后照应。

先说承上启下。“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诗本身,说明诗人对光复失地还寄托着希望,或者说,他还对皇上与同他一样正在奋斗着的主战派,抱有信心。否则,他在临终前就不会想到什么“王师”,什么“北定中原”的。

说它承上,是指与前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从这几个字里,我们可以窥视到此时的诗人,其心情有所变化,似乎由无比悲伤的情绪,转化为有所期待的心态;他似乎在想,如果自己不死,或许还可以为“北定中原”献计献策呢。

说它启下,是指如果不是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诗也就没有着落了。所以,笔者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七个字,是这首诗的统帅。失掉了这句,其他三句就成了无依无靠的散兵游勇。

再说前后照应。如前所述,“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不仅是前一句的着落处,同时又是对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的照应。你看,诗人明明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还为何想让儿子们,向一个无知无觉的死人报告“王师北定中原”的好消息呢?从形式上来讲,诗人是用了前后照应的语言艺术,但,他之所以运用此种形式,完全是由他生死牵挂着光复失地的情愫决定的;也是由他对光复失地的有所期待与抱有信心决定的。

那么,我们学这首诗会感悟到什么呢?不知读者诸君何想,反正笔者在含泪读解这首诗的几天里,一直在想着人生的意义。人生,是只考虑自己吗?不是,恐怕也得想着他人。是只想着今人吗?不是,恐怕也应为后人考虑考虑。陆游一生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此吧!

最后,还想敬录陆游的两首诗,与诸君共勉。

第一首是《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第二首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另说明:拙作《病牛》赏析(李纲诗)中,涉及到海口“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不知为什么,竟然脱漏了好多字。我看了原稿,都是我的错!实在感到羞愧!

这副对联应是这样: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此志;

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还要说明一下,这副对联的原件不复存在,而书者也有争议。拙作说是“清人徐琪所撰”,根据仅是下联一行注脚。现在有一位名为陈圣育的老先生,他认为是民国朱为潮所书。写出来供对这一副对联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李淑章)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