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家四代传承百年 成就一座马具博物馆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7日电(曹桢) 300平方米,3000多件藏品,每年免费接待参观者近5万人次。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多伦马具博物馆,规模并不大,但这是馆长马洪伟一家四代人近百年的心血。

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马鞍。(新华网 曹桢摄)

这座马具博物馆于2009年由马洪伟一家筹资成立,馆内藏品是马氏家族四代人传承而来,囊括了辽、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类马具,包括500多架马鞍和3000多件马镫、后鞧等马具。或精致、或粗粝的马具上,记录着我国历史上800多年的马文化沿革。

马洪伟(右)向参观者介绍马鞍具。(新华网 曹桢摄)

马洪伟的童年记忆里,弥漫着旧马具散发出的难闻气味。父亲马东升是个马痴,曾经是一名骑兵战士,退伍后开始四处收集马鞍具。家里不大的房间,大部分被马具占据,父母多半收入也都被用在这些马具上,对待马具,似乎比对待儿子更用心。

收集回来的马鞍具,被父母精心修护,散发出的光彩也渐渐让马洪伟着迷。

马洪伟的父母在打理马鞍具。(新华网 曹桢摄)

“马痴”,也许是家族自带的基因。自马洪伟的太爷爷起,就开始收藏马鞍具。明清时期,多伦培训的蒙古马会被送到上海、天津参加比赛,多伦加工马鞍子的作坊有50多家,当地生产的马鞍具有“四块玉”的美名,远销全国各地及外蒙古。

从父祖辈的讲述里,马洪伟学到了马鞍具的制作技法、鉴别方法,记住了家里那盘元宝鞍、公主鞍、大三元、小三元的传奇故事,更懂得了锉银、珍珠鱼皮、景泰蓝等各类马鞍具的文化内涵。

经过太爷爷、爷爷、父亲三代人的苦心收集,散落在草原各处的马鞍具被妥善保存。直至2009年,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伦马具博物馆成立,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成为多伦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马洪伟说,马鞍具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已是逐渐被淘汰的日用品,到他这一代,收集马鞍具也越来越难。他希望能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把这一宝贵的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否则收藏再多马鞍具,都只是一座仓库。

[责任编辑: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