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学会和抑郁共处

《抑郁生花》 蔓玫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抑郁生花》是《节气手帖》系列图书作家蔓玫的心灵传记。在本书中,她以惊人的勇敢和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罹患抑郁症并与之斗争的经历,以及成长过程里的痛苦和坎坷。希望这穿越苦痛后顽强盛放的生命力和勇毅,能给人带来启迪和勇气——不要忘记开花就好了,那个当你还是颗种子的时候就与生俱来的梦想。

蔓玫姑娘的新书《抑郁生花》非常好读,在这本书中,她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就像她说的,从此,我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了——更爱她了。    

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见到蔓玫姑娘,她穿了一袭白色连衣裙,领奖的时候紧张得声音颤抖、带着点儿哭腔。但是,她顺利地说完了想说的话。那时候我已经是她的迷妹,特别喜欢她写的花事和节气,看到真人,忍不住就想要扑上去表达喜爱之情。    

我们坐在观众席的边角说话,她的声音细细柔柔,好像铺平就能化作她写出来的文字那般。还记得她说起自己喜欢碎花的裙子时,眼睛里闪动着快乐的小星星。我的热切显然带有惊吓效果,见面清淡地结束,从此我们只在网上偶尔交流。直到读这本书,我才更多理解到她对莫名热切的防御。    

她的讲述让我深刻理解的远不止这些。    

在她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经历中,有一双镰刀一样的眉毛在她眼前挥舞:你想说什么?你说完了吗?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既然现在感觉好,既往的那些就不重要,你为什么要纠结这些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抑郁症患者可能说不出来,心里却想:我也不确定这种感觉该不该有……是不是该说给别人听……是的我现在不那么糟糕了,可是还没好、还是感到难过,那,那一定是我的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纠结呢?我错了,我在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不值得……我不该说的,该保持沉默……    

我为此感到遗憾和纠结。     印象中或许也曾和她说过“现在这样的状态有必要去精神专科就医,可能要吃药,必要的话要住院”这样的话,可那时的我尚不知道,她已经试过了。

不但试过,还体验了药物的副作用轮番折磨,每天六点起床、九点睡觉,像囚犯一般。这些体验不好,这些方法对她的帮助有限。  

然而又像蔓玫在书中说到的,她还是会告诉需要就医的询问者:去看医生,去信任医生。我也会。    

这个选择不够好,但这是一个有效、安全的选择。    

特别佩服蔓玫姑娘的文笔,她把重度抑郁的体验写得太过传神:“我的脑海里,视野里,只有一片茫茫的深不可测的白,像荒原里凝固的一片大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力图帮助我的人在外围反复进击、铲除,能攻占的地域却仍非常有限。”    

逛菜场是我调节状态的重要方式,蔓玫姑娘的调节方式是看花。看真的花,和穿在身上的花,还有回忆里的花。最喜欢书里《花园》那一章,讲的是再也回不去的花园,读的时候却感到身处其中。仿佛看得到她跪在椅子上、认真地用红墨水害死外公的水仙花,坐在地上、难过地注视夹在书中却化成渣渣的玫瑰,从墙根里、砖缝中、花池边扒出植物的幼苗小心抚育……然后珍藏着这些瑰丽回忆的漂亮盒子被打翻了,回忆散落一地,她一边难过地啜泣,一边一颗一颗小心地收拾整齐。  

自我调节的力量有时终归有限,当行动越来越迟滞、感受越来越迟钝,我们就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来恢复。和很多抑郁症患者一样,蔓玫姑娘对自己异常变化的感知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接诊她的医生时常冒出“怎么不早点来”,在抑郁症患者心里这是指责,其实,精神科医生想表达的只是恨铁不成钢。

万幸,对症状发作的觉察力是能够培养的,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毕竟,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我们得学会和它共处。负责任、有时间的精神科医生会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而更确切可得的培养方式,可能是认知行为治疗。

蔓玫在书里说,她没有去死,是因为对自己到目前为止的生活都不满意。我在这里看到一些些负面情绪的力量——因为不好,所以要努力,要坚持,要向好而行。她一直都很坚忍,绑架式的爱,否定式的教育,遭到漠视的需求,被禁止施展的才华,都没有让她放弃。或许,是因为心中有座花园,因为想要活得更好。    

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它可以化作力量。蔓玫可以,你我也可以。    (丁若水)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