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陈悦:甲午年中国是看家狗海军 日本是打手海军

[摘要]从清朝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人都忘记了一件事情,这就是在我们的领海之外,我们的领海外面不是美国的领海、不是日本的领海,我们的领海之外是一片更加开阔的公海,那是一个谁都可以去的地方。

陈悦。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沉没的甲午》、《中国近代军舰图志》、《甲午海战》等。

甲午海战战败之因的百年探

2014年初开始,社会上就出现了纪念甲午海战的热潮。大家都在反思北洋海军为什么失败,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我,提到了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说今年中国人纪念甲午太特别了,你们以前说到抗战都是秉持着愤怒的态度,心情很激烈,措词也很激烈,还会用一些日本鬼子什么的语言,情绪化的东西非常多。但是同样是一场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今年你们谈论甲午战争120周年时却没有这样情绪化的东西,你们不骂我们多么可恶挑起战争,反而更多是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当年为什么失败了。他说我们不怕中国人抨击我们,我们怕的就是中国人真正冷静下来,回过头想当时自己为什么失败了,在挖掘自己的问题了,这是一个让日本人感觉到非常警惕、非常可怕的事情。

日本人记录军史非常严谨和严肃

关于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反思,如果从学术研究的特点来看,存在有两个十分明显的时段,这两个时间段从时长看是极其不对称的,第一个时间段是从1894年到2000年。第二个时间段是从2000年以后。中国记录战争历史时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尤其是近代战争,我们来对比中外的记载,会看到自身一个明显的缺点,我们对一场战争的记录模式,一般是说某月某日在哪里打了一个大战,我方去了什么大将,打完这场之后我们的战果是什么,要么是毙敌无数,或者是缴获武器多少,要不就是溃不成军,基本属于一种文学性的描述,不在意历史的细节。而日本人的认真到了几乎变态的程度,就拿一件事情来说,1886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时曾发生过著名的长崎事件,我们的士兵在红灯区被对方的警察找茬,打了两次,最后双方都不服气,在法院打官司裁判,现在我们在日本档案中还能查到第一个动手的我们这边士兵的名字,以及他们那边第一个动手的警察名字。

日本人记录军史也是这样非常严谨和严肃,甲午海战之后日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今天我们还没有完成的事,他们已经完成了甲午战争史的撰写,当时是由日本军方组织的,一部是陆军参谋本部编写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细到日本陆军在朝鲜、在中国所打的每一个小队规模的战役,每一场战役,哪怕战役的爆发点只是中国的一个村庄,也会将村庄的地图画出来,时间、地点、各种数据清清楚楚,没有文学价值,看起来很枯燥,但是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日本海军不甘人后,编写了《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将甲午海上战场也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

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十年二十年间就已经完成了甲午战争基础性的研究,这之后日本本国围绕甲午的研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始展开。但是在中国,甲午战争之后根本没有这样的研究记录,到现在都没有。从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1895年开始,到2000年的这一段时段,与其说反思,不如说是非常悲哀的写史的过程,我们将民族记忆中最痛苦的一段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写。

系统性整理使战争史研究正常化

民国以后,中国最早反思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和试图加以研究的学者是张荫麟。他去美国留学,偶然得到一本出版没有多久的英文书,是北洋海军洋教习戴乐尔的回忆录。张荫麟就取中间的甲午部分翻译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说:刘步蟾奸猾,还有“定远”主炮震塌飞桥,刚刚开战时,定远一炮没有打到日本人,将自己的指挥平台震倒了,丁汝昌飞掉了……这些观点影响多深,大家都可以想一想,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很多史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根据张荫麟翻译过来的书而来的。

还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对这方面也有研究。紧接着就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延安马列主义学者范文澜先生。他对甲午战争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出名的就是中国近代史,只完成了上卷。范文澜先生将田汉和张荫麟的观点全部吸收过来,得出结论是李鸿章这帮买办帝国主义代表人,通过金钱买来的海军是巩固不了国防的,尽管将士们很英勇,但是失败的悲催命运改变不了。他是用革命史观来描述甲午战争,用阶级划分,认为失败是因为慈禧太后、李鸿章这些腐朽没落的晚清统治者造成的,葬送了一支舰队。

之后就有学者跟他叫板,这就是戚其章。戚其章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甲午战争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本行是学工科的,国民政府时代是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学工程的,后来因各种原因加入解放军,曾经在解放军好几所院校里当过军事教员,之后因为背景成分的原因,离开军队回到威海,某种机缘巧合发现一些北洋海军的水兵还在,当时是上世纪50年代,他就骑着自行车去搞乡村口述史。他认为之前的描写都将北洋海军描述得很黑暗的地步,纵然是范文澜先生说他们很勇敢,但是也遮掩不了他们抽鸦片等细节故事。戚其章对此进行重新研究,纠正了很多偏差的观点,是完成了对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史重新提炼的过程,将打入黑暗的北洋海军又给拿出来,重新归还他们的位置。当年这种政治上话语权描述的威力在哪里呢?很多北洋海军将士的后裔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不敢或者不愿意说自己是北洋海军的后裔。传统史学的总结里,是认为他们是镇压人民的军队,虽然有抵御外侮的成分,但还是清政府的军队,戚其章的学术成就就是将他们重新拿出来,而且是系统性地整理史料,建构起了目前甲午战争史的基础。

近几年出现一个甲午战争的特殊群体,严格来说他们不是学者,他们就是方伯谦翻案派。他们的诉求是想将方伯谦捧成民族魂,这就造成了大家对甲午战争的混乱。这证明我们研究海战的失败、研究北洋海军的失败,独独忘记了一件事情,没有去研究海军本身跟军舰本身,没有人研究舰船这就是空对空了。前一百多年的问题,一个症结就是缺乏军事学术思维,还有就是资料的问题,包括戚其章先生,研究的书籍、资料也是非常可怜。6月份我去日本,我能够去到日本人的防卫省的资料研究所,直接拿起一份就是当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的东西,但是他们那个时候是无法想象的,那个时候的学术研究单位根本无力支撑,所以注定在21世纪甲午战争研究可以焕发生机,这可能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从舰船、细节切入甲午战争史

我做学术研究则是从2002、2003年开始。我们这一代人的运气比较好,从一开始的介入就是从军舰史,而且是一种全局性的眼光,从世界的角度介入。看到当年的年鉴,大家都说北洋海军世界排名第六,这个第六怎么来的呢?那个年鉴每年出一本,介绍世界国家的海军。突然发现第六个出来的是中国,实际上是按照国家名字排序下来的,然后我们说我们的北洋海军是世界第六,很多时候我们的想象是这样的。

21世纪之后的研究,我们破除了一些混乱的东西,比如说主炮晒衣服,这本来是19世纪各个国家通行的例子。本来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但是在30年代日本小说中将它弄成不正常的事情。从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镇远”舰的炮管有多高。我们的“平远”舰被日本人俘虏之后,编在日本的舰队里,将他们自己在军舰上晒衣服的图片嫁接到我们的“定远”舰上,为的就是丑化中国人。

还有就是责怪海军司令是陆军出身,这是没有道理的,日本当时也是这样的。丁汝昌的本行是太平天国战争时代的淮军水师,建北洋水师时李鸿章急需一个人来指挥,需要一个打过仗的老将军,这个人必须要忠诚,谦虚好学,还需要没有自己的羽翼。当时李鸿章想来想去,在淮军的总兵以上级别军官中,具备这些条件的实际只有丁汝昌一个人。丁汝昌这个海军提督,本质上是管人事后勤保障、档案,是事务型军官,而不是技术型军官。我们现在可以想象打一个海战,要北海舰队的司令去亲自打吗?

以前都说北洋海军的阵型是很散的横队,而日本人摆了纵队,因为我们摆横队才失败的。实际上横队是丁汝昌、是北洋海军不得不选择的阵型。北洋海军当时所有军舰装备的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只有日本人一半,而且发射速度很慢,十分钟或五分钟发射一发,用的炮弹又都是实心弹,用这样的炮弹,这样低的射速,一个小时都打不了多少炮,但是日本人都是速射炮,铺天盖地就来了,等于和别人玩炮战没有优势。丁汝昌摆了一个冲锋阵,也就是乱战,目的让北洋海军十艘军舰第一时间冲到日本人面前,就像日本人拿着冲锋枪,北洋海军拿着最早的步枪,要进行火力对决时,三公里以上的距离,显然北洋海军不占有优势。唯一的机会,就是在敌方火力还没有对我们造成压倒性伤害时,第一时间上刺刀冲到他的面前,用大刀片跟他们玩,冲到他们的面前我们可以用军舰撞他。但是最不幸的是,北洋海军因为航速的问题,一直没有冲上去,也就是说拿着步枪的人被迫在敌方的机枪口之下,再也冲不上去了。邓世昌之所以后来冲出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不能再这么胶着了,大家应该努力冲上去试一把。冲上去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炮火确实很猛,我们的船也沉了。北洋海军的军舰为什么打不沉一艘日本军舰,刚才说了北洋海军的炮弹是打不穿日本军舰的实心弹,日本人在战后描绘各艘日本军舰的破损图,北洋海军的命中位置都是打在他们军舰的要害位置上,但是非常可惜我们的炮弹打过去,这些日本的军舰没有沉,这怨谁呢?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努力。

海洋观的偏差导致北洋海军失败

通过21世纪对于北洋海军、对甲午战争的解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甲午海战本身失利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其实不是人的问题,跟政府也没有关系,具体到战场上最实实在在的失利原因,是炮弹不灵、船开得太慢,是技术装备的问题,但这仅仅是对战场本身而言。真正深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扪心自问,这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生活的平台,我们这个平台,最主要、最广阔的就是陆地,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陆地领土损失一块,对他是有切实损害的,收地租赋税今年就少了一块,但是海洋对他们来说,所能想象到的无非是捕鱼这类小利,有什么可担忧的。为什么清朝时会有海防和塞防之争,就是因为我们的海洋利益还没有大过或者等同陆地利益时,内地对海根本没有认识,海对我们只是一个边界。

从清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都忘记了一件事情,这就是在我们的领海之外,我们的领海外面不是美国的领海、不是日本的领海,我们的领海之外是一片更加开阔的公海,那是一个谁都可以去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要将自己的手脚锁在自己的海里,而不去国际法规定你可以驰骋的地方。为什么从明清开始会禁海,北洋海军为什么会建,骨子里就是因为清政府想用北洋海军将我们的海防起来,看似是海军,但是实际上只是海防的看家狗。海洋观的偏差,我想才是导致北洋海军重要的失败教训和经验。我们是看家狗的海军,但是日本是打手海军,他们建海军的目的是为了执行日本政府海外扩张政策而保驾护航,是一支随时准备出去打人的海军,同样也是没有全盘的海洋利益作为支撑的。

日本海军有一个特殊现象,这就是联合舰队,不像英国那样全球部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能够在地中海获取基地,但还是没有去占有这个基地,而是将所有的军舰拧成一只拳头,随时准备打出去,包括珍珠港、黄海等等,一个纯粹为了打人的海军,没有海洋利益作为支撑,没有海洋战略作为支撑,最后被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今天我们在反思甲午战争,日本人也在反思为什么被人打、为什么打输了,两个东亚民族在走向海洋世纪时,在面对海洋时都有一个选择性的错误。

现在我们海军出去得越来越多,海上到处出现热点问题,人民海军的军舰越来越多,这五年来造的军舰可能顶得上原来十年那么多,如果还是海防,就有一个危险的问题,造军舰的投资是有临界点的,50艘新军舰或者200艘新军舰?等到目标完成那一刻是否觉得要停下来?中国人一定要走出去,除了大陆的利益还要追求海外的利益。中国的海军必须要走出去,我们的军舰开到那里,看到的其实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没有铁链子,没有一道墙,没有人拦住你,拦住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