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兵团岁月

图1

图2

这两张保存完好的粉红色批准通知书(图1)和乘车证(图2),是我当年支边来内蒙古时使用过的,它们伴着我从美丽富饶的东海之滨来到塞北草原,它们又伴着我在内蒙古度过了45年的风雨岁月,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银发的人生旅程,而今年,恰是我们绍兴知青支边内蒙古参加生产建设兵团45周年。

1971年6月,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中,我们浙江省绍兴市(县)20多所中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报名要求支援边疆建设。最后经过统一的体检和严格的政审,只有1324名同学作为“根红苗正”的知青,被批准到内蒙古边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我接到这张批准通知书,看到上面写着“现根据革命需要,批准你光荣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心情无比激动,并感到荣幸和自豪。

9月16日上午,获准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全体同学按通知要求,汇集到绍兴县委礼堂。负责接应的解放军代表统一点名,并对我们进行了编组,并告知我们准备傍晚乘内蒙古兵团的接兵专列离开绍兴直达内蒙古,然后又给每人发了一张乘车证。

下午4时,当支边队伍到达绍兴火车站时,站前广场上已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送亲的人群把车站围得水泄不通。在解放军战士、车站及绍兴革委会工作人员的劝阻和疏导下,人们才让开一条道,让队伍通过并进入站台。大家按乘车证上的车厢安排依次上车就座。5时整,接兵专列终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徐徐启动离开绍兴车站,那一刻,站台上的嘱咐声、哭声和喊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和亲人们挥手告别。

列车带着我们和亲人分离的苦闷,带着我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带着我们离别故土后的不安和惆怅,带着我们伤感和漂泊的愁绪,带着我们踏上了一条人生转折的道路。

9月19日14时左右,我们乘坐的专列经过了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从绍兴始发,途经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五省和上海、天津、北京三个直辖市,行程4000多公里,大家日夜兼程,一路风尘,终于到达了我们支边来内蒙古的第一站——呼和浩特车站。幸运的是,列车到站后只有最后我们乘坐的三节车厢的324名同学被通知下车留在了呼和浩特市,均被分配到兵团直属的化纤纺织厂和工程团2个团级单位。其余10节车厢的1000名同学继续随列车西去,都被分配到兵团驻扎在巴盟的农2师的队伍中。从此,我们绍兴支边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全体知青都正式加入到兵团屯垦戍边大军的行列中,开始了艰苦的军垦生涯。

当年,在内蒙古的万里边疆,从东部的巍巍兴安岭到辽阔的大草原,从西部的茫茫戈壁到八百里的河套平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十万多战士在解放军干部的带领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唱着《兵团战士之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了保卫和建设内蒙古边疆,无私地奉献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内蒙古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处处留下了兵团战士奋斗的足迹。

岁月如流,时间无情。

45年过去了,岁月吞噬了我的青春和容颜,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永远吞噬不掉当年我和战友们激情燃烧和豪气万丈的革命热情。我已入乡随俗,成了一个地道的内蒙古人,却依旧乡音未改。

45年过去了,边疆曾经给了我无限的惆怅和迷茫,无尽的困惑和苦涩。但内蒙古是我成长和奋斗的摇篮,是养育了我45年的地方。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