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石磨

小时候,大人们常出一些土谜语给我们猜:东场上,西场上,两个小孩哭娘娘。我们争着回答“石碾”。于是大人又出一谜:石公公,石婆婆,咬着牙齿唱着歌,走千走万不出窝,吃的屙的一样多。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石磨”。因为我们对石碾石磨太熟悉了。

打下的粮食,稻脱壳,麦磨面,当年我们这些农村娃,是伴着石磨长大的。那时,一个百十口人的村子只有一两家有石磨,使用前得抓阄儿。幸亏我家有台石磨,使用还比较方便,可挑选拉磨的牲畜时,还是逃不过抓阄儿这道坎儿。抓上个好牲口,一两天就磨完了,次点儿的牲口怎么也得耗上三四天。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加工厂有了第一台用石磨改装的磨面机。这种磨面机工作起来噪音高,劳动强度非常大,最少需要三个人才能操作。虽然工作效率不高,但是比起牲口拉磨速度快多了。

后来,随着供电事业的发展,村加工厂添了电动的小型磨面机,什么时候将粮食运去,人家就什么时候给你磨,磨80粉还是85粉,由自己定。磨完了,只需要付加工费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不久,加工厂又进了几台磨面大型设备,实行“用粮换面”的业务,统一生产,谁来谁换,就连附近村庄也到我村换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走向市场,磨面也市场化了,我们村里就出现了许多磨面机,还有磨玉米的,碾黄米的,市场竞争中,渐渐优上劣下,只剩下大的、好的,除了可以“以粮换面”外,还可以直接买面粉。后来,有人图方便,麦收一完就把粮食全部卖给面粉厂,吃时再买面粉回来;有人则把粮食全部存进面粉厂,什么时间吃什么时间取面粉,一家一折,存取自由。

随着时间的流转,不经意间,石磨这个“座上宾”不再那么重要了,农民把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石磨从磨盘台上掀下来,铺在庭院里、屋檐下。取而代之的,先是机磨,后是电磨,先是小的,后是大的,现如今已被全新的现代化面粉厂所代替。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