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0多只遗鸥又回到了鄂尔多斯国家级遗鸥保护区。白云飞 摄
作为全球濒危鸟类,目前全球遗鸥数量约1.2万只。上世纪90年代,遗鸥的主要繁殖地在鄂尔多斯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2000年,遗鸥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红碱淖湿地首次被发现,且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全球80%以上的遗鸥聚集在红碱淖繁殖。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到红碱淖,遗鸥为何“搬家”?它们还会再回来吗?
记者 施佳丽 实习生 赵婕
一场小雨过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水面又往上涨了点,偶尔有几只黑头鸥类轻轻掠过清澈的河面,优雅地飞过,激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河边青翠的芦苇也跟着轻轻晃动。
这几只黑头鸥类就是“鸟中熊猫”——遗鸥。遗鸥于1929年在内蒙古西部弱水下游的葱都尔首次被发现,直到1971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被认为是人类命名最晚的一种鸥类。由于长久以来被人类所“遗忘”,故命名为遗鸥。
有人说,遗鸥鸟鸣声是在悲鸣,是向人类诉说悲伤和无奈。1987年,人们在鄂尔多斯的泊江海子发现了一只死掉的遗鸥。经过鸟类专家解剖发现,它的体内还留有一个卵,鸟类专家判断遗鸥在这里繁殖,至此,泊江海子成了濒危动物——遗鸥的繁殖基地。也由于遗鸥,2000年,这里成为国家级遗鸥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被命名为国际重要湿地。
“遗鸥每年来到内蒙古繁殖的季节为5月或6月,每窝产卵2至3枚,也有1枚或4枚、5枚的。到了8月份,小遗鸥羽翼丰满,能展翅飞翔时就随着成年的遗鸥一起向南迁徙。”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任永奇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现在泊江海子已经没有遗鸥来繁殖了,目前全球80%以上的遗鸥聚集在红碱淖繁殖。它们夏季偶尔飞到这里,也只是把这里当作补给食物和栖息的驿站。”
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到红碱淖,遗鸥为何“搬家”?国家级遗鸥自然保护区里却没有遗鸥繁殖,这让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邢小军愁坏了。“这片海子的原来水域面积达10.2平方公里,从2004年开始以一年1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没水了,鸟肯定就不来了。”站在废弃的水泥码头上,我们可以看到水面已褪出30余米,中间被成片的绿色沙蒿所覆盖,曾经的草长莺飞已不复存在。
遗鸥的离去主要是由于这片海子的干枯,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那么,水都到哪里去了呢?邢小军从2005年开始,不断请教各级重要的生态、气候、动物专家,试图找出湖水干枯的原因。
“那会儿邢局长就沿着河道步行往上游走,踩着淤泥拄着木棍,一天走十几公里,就想看看这水为何就忽然没了。”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汇水面积最大的水源补给河——鸡沟不足20公里的河段上,11座建成的淤泥大坝,阶梯式地阻断了流向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全部地表径流汇水。
泊江海镇新丰社塔拉村的郭金云老人今年69岁,他家离海子最近。他说:“那时候海子方圆10公里,海子里的水多、鱼多、遗鸥也多。遇到雨水好的年景,水都能漫到自家场畔,随便在哪儿挖个三四米就能挖出水来。可从2005年开始,吃水都成了问题,有时挖上10多米都难见水,井子和水库也就越挖越多。”
“禁牧后,周边的植被明显增多,降雨后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湖泊,再加上大坝的阻断、局部地区的干旱和百姓频繁挖井,就造成了这种局面。这是当时专家给出的答案。”找到原因后,邢小军开始想方设法给这片海子补水。“我们已经协商填埋村民自挖的大型水库20多个,还跟距离保护区8公里以外的企业达成补水协议,淤地坝也在拆除中。你看,今天的水面比去年开阔了不少,来了2000多只遗鸥。”邢小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从东胜区引中水入湖,通过生物净化池让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日补水量能达到3万吨。
“再坚持2到3年,我相信遗鸥肯定会回到这里繁殖的,这儿才是它们的家。”临走前,任永奇郑重地告诉记者,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肯定会让遗鸥有“家”可归的。
【记者补记】
据世界物种保护联盟公布的2000年《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单》称,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最触目惊心的警告是: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之前的85多种鸟类的生活天堂,到湖水几近干涸、一片荒芜,再到如今的逐渐恢复,保护区在这条路上走了仅仅不到10多年的时间。
“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能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因为遗鸥在这里繁殖,如果没有了遗鸥,在我区900多处湿地中,这片海子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我们知道,生物链的任何一环断掉,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倒下。当越来越多的物种永远消失,人类又将如何自处呢?”这是20多年来一直站在遗鸥保护第一线的汉子任永奇说的真心话。
我们真诚地希望,遗鸥,不要成为人类又一个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