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古人的“三伏”习俗

三伏天来临,现代人可以坐在室内悠然享受着空调、电风扇的徐徐凉风,安然度过酷暑。而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过三伏又是怎样的一种况味呢?

面对灼热的高温天气,首先,古人很注重从饮食上进行养生调理,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在南方,苏州人除了享用凉冰外,还有许多消暑的风物,乐善好施者在门口普送药物,以“广结茶缘”。

其次,古人在三伏来临之际,还会举行“赐冰”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以供消暑。不过,那时普通百姓日子大多比较拮据,一般人家根本无力承担窖藏寒冰的费用。故而,想要体会到寒冰降暑的乐趣,大多只是帝王将相和富贵人家的“专利”。但对于政府官员,却不必为消暑之事劳心费力,因为一到盛夏时节,朝廷就会专门为他们提供“赐冰”。据史料记载,这项福利从唐朝起就已开始了,一直沿袭到清朝。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想要用时,只需凭借冰票自行领取。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夏冰》中,就对这项古代的劳动保护举措,有过详细的记载。

而普通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要么减少劳作,要么安居在家里,手摇蒲扇,静待暑日慢慢消减。实在酷热难耐时,偶尔才会花些银两买些凉冰降暑。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当然,古人过三伏,绝不是一味地独守在家里,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这样的酷暑时节当节日来过。“暑月游船”是当时的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他们会邀上三五知己,乘一叶扁舟,沿湖赏荷花,在袅袅莲香里,悠然享受着习习凉风的吹拂。盛夏的七月,荷花盛开,无论北京、杭州、南京,人们都会在傍晚时分,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北京什刹海的荷花开得最盛,往往吸引着青年男女慕名而来,带着欢声笑语而去。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就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则泛舟其上,既赏荷花,又品香茗,谈古论今,甚是逍遥。此外,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也是盛夏赏荷的绝妙胜地。

虽然,古人过三伏的习俗并没有沿袭下来,但他们面对极端天气所表现的淡定安然和乐观精神,却被后人传承了下来,继续书写着“人定胜天”的人间传奇。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