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郑化国:视死如归的抗日英雄

郑化国,汉族,1891年出生,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村人。郑化国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2015年8月28日公布的呼和浩特市305名抗日英烈之一。

郑化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907年,郑化国进入归绥中学(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前身)高小班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师,学监是张升云。郑化国和张升云性格相投,思想开放,受进步思潮影响,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经常在一起抨击时弊,讨论时政。教书之余,他俩也热衷于公共事务,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13~1918年,他俩同时被选为中华民国国会第一、二届众议院议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绥远地区由于赋税繁重而引发的官民矛盾纠葛和交涉非常多,归绥人民不堪其苦,于是,民间开始自发组织农会。1918年,郑化国担任归绥县农会会长,刘璵担任副会长,共同负责全县的军需摊派。为了解决摊差纠葛问题,郑化国和刘璵向归绥县政府提出减轻摊派,由蒙汉各族民众公平分摊军需的合理化建议,被县政府采纳。随后,察哈尔、热河、绥远各地普遍建立起了一些农会组织,农民运动开始兴起。1931年9月20日,绥远省农会在归绥成立,以“提高农民智识、改进农业”为宗旨。1932年4月,绥远省农会《西北新农月刊》创刊,借助刊物揭露社会黑暗,支持农民运动。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归绥后,郑化国担任绥远省伪农会会长。1938年9月,八路军来到大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郑化国虽然身为伪农会会长,但是他体恤百姓疾苦,愤恨日本人的种种暴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百姓做善事,最大限度地帮助和支援八路军的抗日活动。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郑化国组织群众以给日本人办事为名,开展反“维持”活动,为八路军打炮楼提供情报,为共产党除奸惩特提供线索,为减少向百姓征集粮草和捐税同日本人苦苦周旋。时逢大旱,他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探索度荒之法,帮助群众度荒自救。他带领群众抵制日军“扫荡”,支持八路军抗战。

1939年5月,中共绥远省委派遣宁德青、刘洪雄秘密潜回归绥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刘洪雄通过中共地下党员贾恭结识了郑化国和伪商会负责人、大盛魁老板段履庄,这两个人虽然身为伪农会、伪商会负责人,给日本人办事只是表面上应付而已,从内心来说并不情愿为日寇卖力,比较倾向于抗日。经过刘洪雄的开导,郑化国和段履庄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只要是为八路军捐钱、捐物资的事都能办到。此后,郑化国以伪农会会长的合法身份,多次积极组织人们捐款捐物,支援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宁德青经过贾恭介绍,由郑化国作担保,在伪厚和市(今呼和浩特市,日伪时期的改称)政府得到了一个教育股督学的职务。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活动于归绥教育界,在爱国师生中秘密传播抗日救亡思想。郑化国还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刘洪雄联系了国民革命军第35军的魏营长、大召寺郭九成和绥远商会职员吴杰臣等人,一同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抗救会”)成立,郑化国加入抗救会后,思想更加倾向于共产党,积极协助共产党办事。郑化国、段履庄与财神庙的道人王信真等人取得联系,经过他们同意,共同筹资租了庙内的西厢房,成立了“蒙疆道教会”,王信真担任会长,郑化国、段履庄担任副会长,郑化国又介绍宁德青入会并住在庙内,更便于他开展革命活动。经过郑化国、刘洪雄等人努力,参加抗救会的人数越来越多,郑化国和贾恭还联系一些开明乡长和农村进步青年入会,段履庄联系了粮店经理张怀芝、高德贵和电灯公司经理郑殿臣等人入会,宁德青介绍教育界、医药界、政府界的人士入会,抗救会很快发展会员近300人。

1940年初,刘洪雄和郑化国、段履庄决定筹建一支抗日救国军。他们说服魏营长在归绥城东的白塔、五路、郭家营子等村,以收徒习武为名吸收队员,仅仅两三个月时间,就联系了七八百人参加抗日救国军。魏营长还以第35军的名义正式下发委任状,任命郑化国担任抗日救国军副司令。

1940年2月,中共归绥工委选派伪巴彦塔拉盟师范学校的周复礼、何树声、卜斌、王贤敏、任希舜、黄媚梅等六名进步学生赴延安学习,引起学校的日本顾问安藤渡边的警觉,日军专门成立了由日本特务机关、日本宪兵队、伪巴彦塔拉盟警务厅、伪厚和警察署组成的联合搜查本部,大规模搜捕抗救会成员。7月,郑化国不幸被捕。在监牢里,郑化国受尽了各种残酷折磨。敌人把郑化国肚子里灌满水再用脚去踩,把水从他嘴里压出来后再接着灌水,还用三棱子木棍打、皮鞭子抽、火钩子烫;有时把他吊在梯子上或捆上两个手指头吊起来;有时让狼狗撕咬。更为残酷的是,因为郑化国坚决不承认自己筹集来的一部分钱款支援了八路军,日寇便对他施行了毒辣的电刑拷问。郑化国在狱中受尽了各种残忍的刑讯逼供,始终没有说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机密,最后因伤势太重,牺牲在狱中,年仅49岁。

郑化国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同情革命,支持共产党,支援八路军,虽然受尽敌人的各种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保守秘密,直至英勇就义,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呼和浩特市委党校供稿)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