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在镜头前朗读 做自己的王

“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尽管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因为这样,我每天都非常快乐。”这是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里的一句话,音乐人赵照读了它。自从《当你老了》流行之后,赵照一夜成名。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合作者要求他别署名,现在纷纷找上门要求重新把名署上。

想“时刻时刻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的赵照,6月19日给北京的单向街书店读了一次书,视频不到3分钟。这样的视频,在书店的微博、微信公众号、App上,持续不断更新着。读“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公益阅读视频计划,邀请作家、艺术家、导演、演员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在镜头面前讲述、朗读他们的阅读史。这也是书店新成立的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个项目。

每个人在一段只有两分多钟的视频里,读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然后解释为什么。读的人没有说出书名,听的人如果恰好读过,如遇知音。

学者梁鸿:“‘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文学可以用非常轻盈的文字,阐释或者表达这个世界的沉重。”

诗人西川:“‘I am not in a hurry. In a hurry for what ?’(大意:我并不匆忙,因何事而匆忙呢——记者注)佩索阿的诗歌让我看到一种智力上的光亮。所有的好诗都像钥匙,一下把我打开了。”

导演柴春芽:“‘诗人是天生的民主主义者。’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是个野蛮人,而且必定是个野蛮人。”

作家苗炜:“‘我几乎要大喊大叫,感到太他妈开心了。’这本书从我20多岁开始看,到现在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次,每当我有心理危机的时候就会看一看。”

读书的人有像作家阿乙那样,讨论俄罗斯文化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一名保洁员说她最喜欢《80后,怎么办》,也许她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杨庆祥是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评委,但他们同为80后,同样关心这个人群的青春与现实;一名面包店老板最爱读的是《非暴力沟通》,因为他忙于工作忽略了妻子,两人关系紧张,他希望从书中找到化解矛盾的方式;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超市收银小哥说,自己没看过什么书,但对语文课本上那篇《小英雄雨来》记忆深刻,雨来支撑了他在城市拼下去的信念……

“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在一次与京港地铁进行的公益合作中,单向街书店曾把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这句名言印在了北京地铁4号、14号线里。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男生澡堂地下,也有一个书店。书店里的书大部分是老板王洲自己淘来,还有一部分是学生毕业后留下来的。王洲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墓后回忆录》。

“我出生的时候奄奄一息,秋分时节的狂风掀起的巨浪,怒吼着,让人听不到我的哭喊。以后,人们常常向我详细讲述当时的情景。他们的悲哀表情永远铭记在我心中。”王洲投入地朗读着,背景是堆满旧书的书架和逼仄的空间,“××培训班”的横幅半坠着,但朗读者似乎是自己精神王国富有的王。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