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小记者走进微电影工厂体验电影特效

伊利·晚报小记者走进隆宇微电影工厂体验电影特效——

小记者直呼:“过瘾”! 

26日,伊利·晚报小记者走进隆宇微电影工厂。当日是微电影观摩体验活动的第一期,小记者们不光了解了电影发展史,还亲身体验了电影特技“抠像”的神奇。

学习电影发展史

经过特效处理,小记者完全融入电影场景中。

小记者体验电影特技“抠像”

工作人员准备让小记者体验“飞行马”特效

电脑特技处理,小记者们乐坏了。

合影

一名小记者骑上了飞行马 了解电影发展史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劭凯

“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发明期。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活动一开始,讲解员首先给小记者们介绍了电影的发展历史,小记者们也纷纷将讲解员所讲的知识记录到自己的小采访本上。

“孩子们,大家都看过《哈利·波特》这部电影吧,这部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是用后期制作来完成的,比如说火车站那个长长的通道,在拍摄的时候,那里其实什么都没有,是后期制作的效果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么长的走廊。”听到讲解员讲到自己看过的电影,小记者们更感兴趣了。而当讲解员给大家分析完电影中哪些场面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不少小记者天真地说:“啊?原来都是骗人的啊,我一直以为那都是真的呢。”

小记者范腾巍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之前我觉得电影拍摄都是真的,但今天我明白了很多电影拍摄其实并不是真的场景,都是后期更换的,我特别高兴。”

小记者“大问题”难倒讲解员

“老师,电影拍摄都用什么?”“老师,在拍电影的时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需要一起拍吗?”……当小记者了解完电影发展史后,纷纷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面对好学的小记者,讲解员细心地一一作出回答。

虽然小记者们的年龄都不大,但他们提出的问题绝对是专业水平。当小记者张巍邺提出“3D电影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它和普通电影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的问题时,讲解员只好请来专业的拍摄工作人员来回答。“我们在生活中看东西都有立体感,但当我们看普通电视的时候,这样的立体感就没有了,这是因为在普通电影、电视拍摄的时候用的是一台摄像机。而3D电影的拍摄是用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原理就是人类眼睛之间是有距离的,而这样的距离会让我们感觉有立体感,所以3D电影就模仿我们人类的眼睛,用两台摄像机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就有了距离差,也就有了立体感。”负责微电影拍摄的摄像人员说。

特技“抠像”让小记者“嗨起来”

伊利·晚报小记者团每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演示。在当天的电影观摩体验活动中,体验电影特技“抠像”技术的神奇绝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体验电影特效“抠像”区域,当小记者们看到只有一块蓝色背景布后纷纷说道:“老师,这里也没有拍摄电影的道具啊,你让我们体验是骗我们的吧。”但当工作人员打开摄像机后,小记者们发现自己竟然出现在大森林中,一个个激动不已。

在体验活动中,负责摄影的工作人员先后让小记者进行了森林公园、飞行马等特效体验,最受小记者欢迎的还是森林公园的特效。小记者赵佳怡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这样的特技太好玩了,明明我前面什么也没有,但是电视画面里小兔子就在我身边,我还可以用手摸它。原本大家是坐在凳子上的,可是电视里却显示我们骑在飞行马上,真是太神奇了。”“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一直不了解电影是怎么拍摄出来的,今天参加完这个活动我知道了,电影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在不同阶段电影的主题也是不同的。而且我觉得现在的科技真的很发达,就拿刚刚体验的电影特技‘抠像’来说,当我用蓝色的布挡住自己的时候,就像隐形了一样。”小记者千家骅说。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