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苏东坡到过几个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咏西湖诗,人们可能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确,在杭州的人文景观与民间传说中,有大量与苏东坡有关的遗迹:六桥烟柳的苏堤、鲜美的东坡肉……但最为著名的,大概还是西湖。正是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组织人力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处美景。如果没有苏东坡,很难想象今天杭州的西湖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苏东坡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各地为官。但有趣的是,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往往都会有个“西湖”。对于这种巧合,古人曾有诗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诗中道出了苏东坡为官所到的3处西湖:杭州(钱塘)、颍州(汝颍)、惠州(罗浮)。其实,苏东坡一生所到过的西湖,还不止这几处,而且这些地方都与苏东坡的命运息息相关。

湖州任上惹出“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在湖州长兴县西南,有一处西湖,又名吴越湖,相传是吴王筑吴城,辇土于此,遂成湖。而就是在湖州任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件的缘起是,苏东坡到任后,按照惯例给皇帝上了谢表。在这份谢表的文辞里,他夹带着一点小小的牢骚:“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婉转地表达了因不愿苟同新法而遭新党排挤的不满。没想到,这几句话触怒了朝中的新党,他们以“讥讽朝廷,妄自尊大”为名,指责苏东坡借赋诗诽谤新法,请求朝廷严加处置。

宋神宗遂命御史台选派官员,专程赴湖州,将苏东坡押解来京,关进了御史台(俗称乌台)的大牢。审理此案的御史指控苏东坡“谤讪朝廷”“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案件移送大理寺,判处苏东坡“徒二年”。但由于大臣们对此案判决的意见不一,最终宋神宗下诏,将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东坡离开黄州,被任命为汝州知州。汝州城西有西湖,一名龙塘坡,其水四时不竭。但苏东坡在赴任途中,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考虑到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东坡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得到朝廷批准。

不料,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执政,苏东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因秉性耿直,又为执政的旧党所不容。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他又被外放,担任颍州知州。颍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极佳,苏东坡常宴赏于此,留下许多题咏。他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叹“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惠州对景高歌“满林烟月”

苏东坡到过的西湖,一般都是因湖在城西而得名。但也有一些西湖,是因苏东坡而得名的,惠州的西湖就是如此。高太后去世后,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在此地居住了3年。惠州城西有一个湖,据说原名为丰湖,苏东坡见这里的湖光山色堪与杭州相媲美,又因湖的位置在惠州城之西,于是改丰湖为西湖。

在这里,留下了朝云墓、六如亭以及他助款修筑的苏堤、西新桥、东新桥等遗迹。那首著名的“满林烟月到西湖”,也吟咏于此: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宋徽宗即位后,苏东坡移居廉州。廉州城西亦有一西湖,苏东坡在那里留下了“西湖平,状元生”之语。

此外,还有一处西湖,也是因苏东坡而得名的,那就是雷州西湖。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由惠州再贬儋州,途经雷州,与被贬于此的胞弟苏辙相逢。雷州城西有一罗湖,兄弟二人泛舟湖中,流连忘返。后来,雷州人就将罗湖改名为西湖。

对于苏东坡的这种“西湖缘”,同时代就有诗人写道:十里薰风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

杭州清淤留下“天堂美景”

当然,在苏东坡一生所到过的西湖中,最有名的无疑是杭州西湖。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这是他一生中所到的第一个西湖。在杭州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了描写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东坡在杭州的3年时间里,公事之余,游遍各处名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就是在此时写就。从中可见,西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3年任期一到,苏东坡必须离开杭州;而一地不得再度为官的规矩,留给苏东坡的,可能只有对西湖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吧。

然而,苏东坡是幸运的,西湖也是幸运的。阴差阳错,在阔别16年之后,苏东坡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件幸事。当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于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

面对西湖的一片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他下决心疏浚西湖,恢复往日的秀丽风光。于是,毅然上书朝廷,请求开浚西湖。

然而,真要组织人力疏浚西湖,又面临许多难题。首先,治理西湖需要大笔资金,钱从何而来?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100张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作为经费。苏东坡利用这100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加上救荒的余款一万贯钱,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经费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来了: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如何处理呢?别看苏东坡是一介书生,真干起事来,却是实干家。他通过对西湖及周边环境的细致考察,巧妙地变废为宝——从湖底运出的一部分淤泥,用作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农田。然后利用这些地,募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外地农民前来耕作,不仅使得那些平日里偷鸡摸狗的游民,变成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一部分收获用来缴纳赋税,又可以作为治湖的费用。另一部分淤泥,则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并在堤上造了六座桥,种下各色花草树木。

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映日,垂杨拂堤,湖水变成了活水,西湖则增添了美景,行人通行更是获得便利。这条长堤被杭州人命名为“苏公堤”;六座桥就是著名的苏堤六桥,成为西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对此,苏东坡自己也有诗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而对于疏浚西湖,苏东坡也写下了《开西湖》诗,记录了这一工程: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西湖治理好了,苏东坡的任期也到了。他带着无尽的留恋,依依不舍地离开杭州,告别了心爱的西湖。此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杭州,也无缘再游西湖。但是,杭州人永远记住了他,西湖也深深刻下了这位大文豪不朽的身影…… (据《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