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青年作者、媒体人写高考作文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6年高考依然话题不断,不少地方语文考卷的作文题目都与阅读有关。如北京卷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天津卷以“我的青春阅读”为题……可以说,全民阅读备受关注,让高中生的阅读成为高考作文聚焦的热点话题之一。本版以“神奇的书签”和“我的青春阅读”为题,邀请青年作者、媒体人同题作文,谈谈他们自身对于阅读的体验和思考。

北京卷:神奇的书签(与“‘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二选一)

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 如一场旅行

□安乔

在阅读多元化的今天,电子阅读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阅读方式更加便捷,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纸书,成为我们随身携带的“图书馆”。这是科技带来的进步,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一起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正如,有的人喜欢读文史类,他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引经据典;有的人喜欢看科学知识,他就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还有的人喜欢研究高科技,他就会对技术痴迷成为一个技术控……你读什么样的书,就会促使你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你。

随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我们的阅读对象也早已不局限于图书,即便我们手持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我们看的也不仅仅是书籍。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成为当下年轻人网络社交的方式,由此延伸出的微博、微信阅读等也成为我们时下最重要的阅读方式。例如,在微博上看到好玩有趣的作者和企业号,我们可以关注它们,从此就可以及时看到它们发布的文章;多种多样的微信公众号也是,它们定位明确,有读书类如十点读书,有科学类如果壳网……订阅之后,每天可以关注到它们的推送内容,图文并茂,还有视频语音,可谓视觉和听觉的多重阅读。相比传统纸书的阅读而言,它们充分利用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当然,不可否认也在很大程度上切割了我们的时间,使之碎片化。比如:看书做功课开小差的时候,偷偷瞄一眼微博;吃饭的时候,还继续刷微信文章,看知乎大神的问答……

但仅仅是看书,刷刷社交网,很多时候不能算作是阅读。这就好比捧着一本书会认得几个字,跟读书也是有本质区别的。阅读一定程度上是必须有所思、有所悟,领会其中精妙的一种思考过程。因此,不要以为在手机里看了好多本电子小说,每天上瘾一样刷微博和微信文章,就觉得自己在很努力地学习,汲取了很多养分,其实不然。

真正的阅读,不在于手捧一本经典名著端坐于书桌前认真品读,还是在手机上看电子书,抑或是网络阅读。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我们都是经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这个过程便是阅读,是我们汲取到写作者的思想精髓,或感悟人生,或关于浩瀚知识,或关于文史哲理……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考深度,真正的阅读是另一种快速成长。

我们很难界定阅读方式多元化所带来的利弊,这就好比在成长之路上,我们总会不断地接收到不同的人给我们提出的建议,但听了那么多道理,我们依旧要靠自己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时代走到当下,阅读方式的多元,不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样性的选择,也就不必去纠结“电子书是否终将取代纸书”。我们手捧一本书,或手持阅读器看一段文字,都犹如与一位朋友亲切攀谈,交流思想,获益良多。

我常常觉得,阅读和旅行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相通的,前者是在文字和知识世界里漫游,后者是在大好河山的画卷里徒步。正如那句话所言:“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一直在路上,抱着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便是我们青春阅读的价值所在了。

(作者系专栏作者,著有《没有自制力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阅读浇灌青春成长

□沈善书

阅读的意义,让青春这棵大树开得愈加枝繁叶茂。

——题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让我们繁忙的生活得到了休憩,也让我们奔跑的姿态得到了放松。不得不说,正是青春成长过程中的阅读,让我变得谦和、温柔、善良,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愈来愈强大。然而,当我们在提倡“回归阅读”时,我们的精神的确回归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却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时下,阅读方式很多,高科技的冲击下,有人选择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有人选择坐车间隙看电子书,也有人喜欢碎片阅读,打开手机快速浏览一篇文章。对于我自己而言,能够让我走进书中,发现生活中另外一种美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纸质书。

从初中起,我便迷恋上了阅读,从最开始品味四大名著的传奇以及《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韵味,再到课本教材里的延伸阅读,我不会错过任何一篇浇灌心灵的文章。初中时,我喜欢读冰心、郭沫若的诗歌,也喜欢读史铁生、沈从文的散文。这些名家的文字,让我找到了品鉴生活的方法,也给我提供了追逐梦想的动力。高中时,常常和同学去书店看书,或是买席慕蓉、余秋雨、周国平这些名家作品回到家里读,打开书本与他们对话。

如果说我们的青春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阅读,便是灌溉青春成长发芽、开花结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身心,帮助我们的骨骼变强壮。

我喜欢阅读墨香味的纸质书,喜欢在春日的午后坐在院子里,泡一杯茶,手捧一册线装书与古人对话,喜欢徜徉在书海里,从唐诗宋词漫步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累时,便在王维的《竹里馆》与他下棋清谈,或是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在溪亭饮酒,“醉了”便枕着一卷书入眠。

有人说,时代在发展,应该多提倡电子书阅读,既节约纸张保护环境,也便于携带,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能阅读。我认为一件事物,既然存在便有存在的道理,更何况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与习惯都不一样。电子书有电子书的好处,纸质书也有纸质书的优点,我们都可以取其好的一面化为己用。对于我自己来说,“快餐书”我通常会选择电子书形式阅读;一些名家经典作品,或者装帧精美的文字也是我喜欢类型的图书,我会买来细细品读,摩挲着图书的温度,品味书中悠久的芳香。

科技的发展让阅读的方式多元化,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供我们在不同时候有不同选择。比如,借助电子词典方便查询字词读音,这样就免去了翻阅厚重的《现代汉语词典》的麻烦。工作学习累了,可以阅读纸质书,既保护视力,也能更加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你沉浸在纸质书的墨香中。

如果说,阅读让我学会了不争不吵,培育了我沉静、温柔的性格,那么,也是阅读让我用古人的态度去解答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当我难过时,可以像李白豪迈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下,很多年轻人都迷恋着“诗和远方”,迷恋着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高喊“趁年轻,再不去旅行就老了”的口号,肆意挥霍着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我看来,真正的诗和远方并不是说非要去行万里路,先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让你憧憬的诗与远方,精神世界丰富了,有了说走就走的资本后,再去谈远方。

我的青春会慢慢老去,但我知道,阅读不会老去,阅读让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唐诗让我学会了淡泊,宋词让我学会了温柔,史铁生与保尔·柯察金让我学会了以勇敢坚强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系青年作者,著有《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

“闲书”的魅力与分量

□杨雅莲

青春是人生中至美的时光,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终将会远去,如果追忆起来,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过、奋斗过,没有将时间用来多读一些好书,那总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一个小镇上度过的。呼啸而过的摩托车、飞扬的尘土、在空旷的街上行走的青年……与贾樟柯电影里的场景很是吻合。印象中,小镇上没有一家书店,如果想买书就需要搭公交车去市里。每每有同学买来或借来好书,总有许多人“排队”等着读。狭窄的小镇,渴望远方的少年,人当然会有困惑、焦虑的时候,但恰恰是那些书,让我的青春并不迷茫。

那时候,与功课无关的一切书籍都被称为“闲书”。不管你读多么传世的经典名著,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以至于,高三时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着高考快些结束,可以无拘无束、酣畅淋漓地读几天自己喜欢的书。

与书里精彩的故事相比,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枯燥乏味。总有同学爱把各种“闲书”带到课堂上,趁老师讲课时,在下面偷偷摸摸地读。一次在语文课上,我偷偷看路遥的《人生》,痴迷到老师走到跟前都浑然不知。我清楚地记得,老师从我的课桌下拿出那本书时,已经面带愠色。令我诧异的是,老师看了书名后,立刻还给了我,只说了一句:“以后多看一些这样的好书。”因为实在太喜欢,便多看了两遍。直到现在,书中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依然在我耳畔回响。

十六七岁,正是青春飞扬、激情澎湃的年纪,对世界没有丝毫畏惧,显然非常适合读鲁迅的作品。从课本上学过鲁迅的文章后,便设法找来他的许多书,并以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为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王朔的几部中篇后,突然发现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原来,在我们紧绷神经、循规蹈矩地应对高考时,还有一些人过着如此释放个性、玩世不恭的生活。鲁迅也好、王朔也罢,甚至后来喜欢上的苏童、莫言、村上春树、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歌德……看似没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但恰恰说明阅读的视野需要宽广一些的重要性。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写道: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庆幸的是,在刚刚推开阅读大门时,我接触了无数经典作品。那些图书就像璀璨的钻石,任年华荏苒,始终禁得起岁月的沉淀与变迁,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与分量。

在近20年前,一个连BP机都没有接触到的高中生,更别提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也幸好,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科技的更新速度远不像今天这般日新月异,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刷各种碎片文字以及为陌生人点赞上。直到现在,我依然只爱纸质阅读。虽然数字阅读的确能带来另一番体验,但对我来说,那片纤薄的屏幕,却像一道难以突破的樊篱。而让我无限欢喜的,还是阅读纸质书时带来的美感与至乐。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被遗忘的书签

□小北

我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枚书签。他说我们年轻人时常玩手机,还喜欢拿手机看电子书,既影响视力,也缺少了阅读纸质书的仪式感。我却不以为然,还笑爸爸“老古董”,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流行书签。

去学校时,和同学晓乐提起这件事,晓乐也和我发出同样感慨。因为她父母是小学教师,说什么现在都大力提倡阅读纸质书,让晓乐少看电子书,多阅读纸质书籍。晓乐也反驳她父母:“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拿平板电脑看电子书呢,这样多方便,多节约时间。”

我每天晚上都有睡前读一会儿书的习惯。那天晚上睡觉前,在手机上读完了电子书,关掉手机时,刚好看见了爸爸送我的那一枚小小书签,上面是一幅水墨画的荷花图,写了四个字“静水流深”。我也没在意,把书签随手放在一边,就睡了。

却不知道,那晚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在梦里,我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成了拥有法术的世外高人。在这个世界里,我是一个女侠,锄恶扶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惩戒欺善怕恶的坏人。当然,这一切功劳得靠爸爸送我的那枚荷花书签。

看着自己拥有在天空自由飞翔以及七十二变的魔法,我暗自高兴,兴奋地抱着爸爸说谢谢他送给我一枚神奇的书签。谁知道,我抱着的爸爸竟然变成了一个仙风道骨、白发飘飘的老者。我吓坏了,以为是坏人变的,又拿出那一枚荷花书签准备实施法术。谁知道法术突然间不失灵了,我很着急。

老者看见后乐呵呵地笑着说:“小妹妹,你别怕,我不是坏人,我是住在这一枚书签里的荷花神,谢谢你很用心地对待我、照顾我,把我夹杂书本中吸取图书的营养。”看见老爷爷这样说,我摸摸脑袋挺不好意思准备解释自己很少把书签放书中时,老爷爷却消失不见了,而后我从梦中醒了过来。

我打开台灯,看见放在书桌上的那枚荷花书签还在,心里想着刚才的一切会不会是真的呢?这一枚小小的书签里真的住着荷花神吗?我沉思了许久,想着梦境中老爷爷和我说的话,他说要吸取纸质书中的精华当饭食,而我呢,却经常抱着手机看书,遗忘了爸爸送我的那枚书签,遗忘了认认真真阅读一本纸质书,感受书本带来的温度。

第二天,我把这个神奇的梦境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后笑眯眯地告诉我,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潜意识告诉我,应该放下手机,阅读纸质书籍,感受一回浓浓的墨香味。爸爸又给了我一些建议,让我以这一枚小小的书签为媒介,传递好书与友情,说不定还能交一个笔友,与对方写信聊天呢。

晚上入睡前,我思考了白天爸爸所说的话,计划着让书签成为交笔友的好帮手。当我带着笑意睡着时,又来到奇怪的梦境。这一回,那个白发飘飘的老人又出现了,他知道了我的想法,很赞同我以书签的形式传递好书的方法。

于是,我开始邀约同学一起开展以书签传递友谊的小院活动,目的在于让大家注重纸质阅读,注重那些被我们遗忘的阅读方式,比如手写信,抄好词好句,书签上写交友信息进行图书漂流。我们在书签上写下自己想看的书籍夹在图书中,下一个人拿到了这本书,就要与上一个人换书阅读,既要读一些传统文化国学类图书,也要对互联网、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图书有所涉猎。

通过以书签传递好书交笔友的活动让我们现在年轻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科技的发展会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但书籍中的精神与信念不会被取代,那些千古流传的好书更不会被历史湮没!

(作者系青年作者、主播,著有《遇见每一个有故事的你》)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