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腊八粥

每年一吃腊八粥,总会勾起我对父母的思念。当年,我父亲参军离开家乡山西左云,母亲带我寄宿在我姥爷家,小时候,虽然不在父亲身边,姥爷一家人视我为宝贝,对我呵护有加。在那个战乱年代,姥爷会黑皮匠手艺,一家六口人,就靠他揽点活勉强度日,日子过得很清苦。每年的腊八节,老人们总会说:“为了孩子,也得做点腊八粥。”说实在的,姥爷家的腊八粥非常简单,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点红豆。因为没钱,其他作料也就全部省略了,家里人只叫它稠粥。所以在家乡的那些年,说起腊八粥,我总觉得就是稠粥。吃的时候,大人们给我粥里加点糖,却也是难得的美味佳肴。直到1953年,我才吃了一次母亲做的真正的腊八粥,欣喜之余,我感叹母亲的手艺,同时从父亲那里了解了一些关于腊八节的传统知识和故事。

那年我父亲转业到绥远(呼和浩特市),部队的供给制改为工资制,我们一家人离开了山西老家,从此生活得到改善。一进腊月,母亲就对我说:“今年妈给你好好做锅腊八粥,让你解解馋。”一个周日,学校放假,我跟着母亲乘公共汽车去旧城,采购腊八粥的食材。来到归绥半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到旧城。在旧城北门下车之后,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没有想到旧城竟然如此繁华。时值腊月,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我家居住的新城与之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过了北门城楼,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大北街、大南街,是旧城最热闹的地方。在大什字附近,母亲很快就采购了许多食材,母子二人拎着那些大包小包,乘公交车回到新城。那时候,公交车只从旧城北门通往新城鼓楼,车次很少,不过乘车人也不太多。

腊月初七,父亲从单位请了位姓赵的大爷当顾问。他对于做饭很有研究,腊八粥自然不在话下。按照赵大爷的说法,母亲一天就忙于收拾那些买回来的食材了。需要剥皮的剥皮,需要去核的去核,那几种豆,还需要拣去里面的沙粒,糯米、黄米事先用水泡了,母亲说是越泡粘性越好,10多种食材,她足足收拾了大半天。许多连名字都叫不来的食材,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家里锅灶不大,母亲做粥的时候分门别类,一样样煮熟之后放在大盆之中,加入糖、青丝、红丝搅拌均匀……

腊八清晨,当我品尝母亲端上来色香味俱佳、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母亲真是心灵手巧,居然学会做这样的美味佳肴。原来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腊八粥,比起老家的“简易腊八粥”真是天壤之别。父亲对我说:“你先去上学,放学回来,让你妈给你做腊八面,吃完之后,听爸爸给你讲讲腊八节的故事。”

晚上吃过腊八面,我缠着父亲给我说腊八的故事,父亲一边剥蒜一边告诉我:“你知道吗,今天腌的蒜也叫腊八蒜,是过大年的时候吃饺子用的。腊八节的名堂说起来太多了,有的说腊八是庆丰收、祭祖庙的节日,还有种说法是为了去病驱鬼的节日。信佛的人叫腊八节是“成道节”,据说释迦摩尼出家修道,苦苦修行六年,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民间还有说法,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岳飞破敌于朱仙镇,受奸相秦桧的挑唆,皇帝发12道金牌调岳飞回朝。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为了纪念岳飞,于是后人便把这一天吃粥演变为腊八粥。”

我问父亲:“在老家左云的时候,腊八那天的大清早,人们便到县城西街的官井去挑水,去得越早越好,还在水桶里放枚铜钱,那是什么意思?”父亲笑着说:“应该是为了图个吉利吧,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呼市旧城的玉泉井,和清泉街的海窟,在腊八这一天挑水的人就比平时多。这个习惯,可能是由‘走西口’来的山西人带来的吧。”

现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粥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养生保健的首选食品,好粥无需再等到腊八了。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