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二饼子牛车走河套

乌拉特前旗公田村展览馆,是一部浓缩了的河套农耕史。那原始的扇车、笨重的胶车、圆实的石磨石碾、厚重的石槽碓臼、精巧的簸箕笸箩等,仿佛向人们述说着河套人民的奋斗史和生活史。特别是那辆古朴沧桑的“二饼子牛车”,引发了我对过去河套农村艰苦生活的回忆。

从我懂事起,我的脑海中就深深地印刻着河套农村古老而笨重的农具——两个轮子用木头制作,形状像饼子似的“二饼子牛车”。它称之为农具,是因为在农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粮食、送柴草、拉坷垃、装甜菜等,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运送的责任。有时它也发挥交通工具的作用,走亲戚、看朋友都离不开它。二饼子牛车虽然笨重,运行速度慢,但它是河套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

在民国年间,祖父祖母用老式的二饼子牛车装着全部家当,搬着他们的独子——我年幼的父亲,从陕西省府谷县到了河套。据祖父生前讲,在民国十几年间,十年九旱的陕西府谷县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生存四处逃难,他们听说有个叫后套养穷人的地方,土地能浇上黄河水又盛产粮食,那里的人们过着烧红柳吃白面的生活。为了活命,祖父决定上后套,他赶着笨重的二饼子牛车,搬着祖母和我的父亲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先到了伊盟的达拉特旗树林召,之后到了包头,又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一个叫陈存圪旦(原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丹达木头公社水桐树大队)的地方落脚。从此,祖父祖母一家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一个从陕西府谷县出发时的三口之家,在河套地区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目前已发展成为40多口人的大家族。

祖父在世时常说:后套是个好地方,甚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如今,祖父和祖母、父亲和母亲已永远长眠于这里。

望着这辆跨越世纪、见证历史的二饼子牛车,我的耳畔响起了“二圪旦牛车拉白菜,小妹妹坐在车辕外”的河套民歌,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了眼前:河套的深秋季节,一派丰收的景象,一头老牛非常吃力地拉着装满鲜嫩白菜的牛车,“嘎吱嘎吱”的声音,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艰难地行走着。

编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神话早已变成现实。农业机械化将庄户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头顶太阳汗洗脸”的繁重劳作中解放了出来,随着现代农具的换代更新,“二饼子牛车”也已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党茹茹]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