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理智消费成时尚 文明用餐入人心——“节俭过年杜绝浪费”成呼和浩特市民共识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首府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年味渐浓,但不同之处则是,今年许多的人开始追求过年新过法,特别是节俭过年的观念深入人心。记者调查中,听到最多的是对新气象新风尚的夸赞,“节俭过年、杜绝浪费”成为百姓的共同心声。

简装、照单购物,采购更理智

过年置办年货时,是买精美包装还是散装物品,一直都是不少市民头疼的事儿。要面子还是想省钱,到底要买哪一种?节俭风劲吹,大家积极响应,商品包装的问题也就无需再多考虑了。

“里面的年货不见得比散装的好,但价格贵很多。这些包装盒放在家里没有用,扔了可惜,卖废品也不一定有人收。”正在凯德广场·诺和木勒购物中心的超市里挑选年货的市民周大妈说,“豪华包装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与当前大力倡导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今年过年我买的都是简装商品。”

市民刘敏的老家在山西,在我市经营着一家餐馆,每年过年都要给老家的亲朋好友带一些呼和浩特的土特产。今年为了节俭过年,他选择了购买散装土特产回家。“带回去的特产,吃的是味道,礼轻情意重。把用来购买精美包装的钱省下来,多带一点实在的特产回家,这样更划算。”他说。

此外,记者在超市注意到,很多市民采购年货时手里都拿了一张购物清单,需要买的年货都在上面。很多人都表示,拿着清单购年货,缺什么买什么,避免了盲目消费,是个省钱节约的好方法。

“购物单上有几项物品都被我用笔给勾掉了。”正在我市一处年货节上购物的市民杨丽娟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提倡节俭新风,所以我对比所需,将不是必需的年货统统给删掉了。”

杨丽娟说,每年年前只要一看到想买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买回家。结果总是做多了吃不完,放几天又都不新鲜了,最后被倒掉。以往过完年后,小区里的垃圾箱内经常可以看到吃不了变质被丢弃的各类年货,造成了不小的浪费。今年,想吃什么就适当地购买,绝不再多买、盲目地买。想吃什么可以随时去菜市场或超市购买,她再也不想浪费了。

适量点餐,文明用餐成了日常习惯

“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餐厅食肆发现,“文明用餐、合理点餐、节约粮食、尊重劳动”“不剩饭,不剩菜”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市民的理性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外出就餐遵循“适量点餐”的原则,吃不完的也会打包带走。餐桌上的“剩”菜减少了,“光盘行动”逐渐深入人心。

上周末晚上,在我市玉泉区烧麦一条街附近的一家老菜馆,市民郝先生一家三代外出在此就餐。点餐前,郝先生向餐厅服务员询问,像他们这样一家三代——老中少,需要点几个菜就可吃饱吃好。服务员告诉郝先生,如果是中午,可以按照一人一个菜来点餐,但由于是晚上,按照一般的饮食习惯:“早餐吃得饱,中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建议郝先生一家点四个菜即可。

在服务员建议下,郝先生很干脆地说:“五个人,点四个菜,拒绝浪费,不多不少刚刚好。”在大约一个小时就餐结束时,记者看到,郝先生一家的餐盘里,除了剩下一些餐汁、生姜和辣椒外,盘内的食物都吃得干干净净。

对此,郝先生很有感触地说,以往出来就餐,常常是五个人点六到七个菜,一桌菜下来,总要有不少剩饭剩菜。现在国家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社会一员,响应这个号召,不仅粮食上节约了,经济上也节约不少。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无论是在学校餐厅里,还是在自助餐厅和中西餐饮,诸如“文明用餐、俭以养德”的倡导节约宣传语都多了起来。

在我市一家自助餐厅,记者看到,每张餐桌上都有“不剩饭、不剩菜,吃多少取多少”的节约宣传牌,取餐台的区域都有“文明用餐、俭以养德”的宣传牌。该餐饮的大堂经理告诉记者,备餐时,餐厅会根据客人数量的80%准备食材,在保证客人正常用餐以及新鲜食材的基础上,避免浪费。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饭店、餐饮企业通过将智能软件应用到餐饮采购加工等环节、对食材最大限度地精细加工等办法,从源头上有效减少食材“源头”浪费。“这样能使整个食材的流程把控,进料、使用、库存等参数一目了然,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对食材采购作出及时判断。同时,也促进了餐厅精度管理和效益提升。”位于腾飞北路附近的一家餐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餐厅,还将诸如菜花根、白菜帮上面的叶子等之前被废弃的边角料,通过厨师们加工后,变成一道道可口的赠送凉菜或其他菜品上的精彩点缀。

采访中,我市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餐饮管理中,做到了按需按量适度采购,按照食材性质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细加工,以减少食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源头浪费。

“让勤俭节约成为新风尚、新品格,需要全体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与文明握手,向陋习告别。无论是从眼前还是将来,一个崇尚节俭、践行低碳健康生活方式必将惠及每一位市民。”采访中,不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市民,均认为遏制浪费现象迫在眉睫。大家建议,要从政策、制度、教育等多个方面同时努力,彻底改变过度消费的坏习惯,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本报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孟捷]